不知道為何要來參加這個訓練,只知道最近媒體訓練(media training)在學校很流行,所以當系主任傳給大家這個課程消息後,我就報名來參加了。學校的媒體部新聘了許多有BBC工作背景的人,砸下巨資建了錄影訪談室,又請了校內有媒體經驗的老師來分享心得。不過,整個課程的內容對我來說,就像「升等教授」的距離那麼遠。
就像第一位講者,語言系的女老師,經由研究古代典籍中對疾病及死亡的記載,發現維京人的治眼疾藥方;在偶然的機會遇到生物系研究細菌的另一位女老師,就開始合作,而後發現這個含有大蒜的配方,竟有抗MRSA(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)的作用。學校的新聞部認為這個故事頗有新聞性,先行製作了新聞錄影;搶在生物系老師在學術研討會發表前,率先比其他的媒體發表新聞,博到了無數的版面,及許多演講邀約、學術合作、學術經費申請的機會。
我們藥學系的一位教授也仿效其作法,文章在被Nature期刊發表前(修改階段),就準備好新聞影音資料,待文章一被接受,就立刻發表,搶得頭條。不過,這些成功的案例,也要有很突破的研究成果才行吧?這好像離我太遠了!但是那位語言系的女老師也承認,成名後的代價,是受到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詢問藥方。當然因為沒有經過臨床試驗,所以她不能給;而因為這樣,也被這些沮喪的患者批評、抨擊,認為她是想要大撈一票,發大財;真的是挺無辜的!
第二位講者更猛,考古學系的老師為了籌措研究經費,自行拍攝紀錄片Pavlopetri,有關希臘海底古城的故事。因為被媒體穿鑿附會,和傳說中的亞特蘭提斯連接,影片在BBC播出後,變成了大熱門(我也看過耶);現在竟然自己開個獨立製片公司,好方便以後繼續拍紀錄片。這位老師自嘲,自己曾經耗盡心思寫過一本頗為學術的書,但是僅買出600本;但紀錄片的新聞的一天就破150萬的點閱率,而後的影響更是無遠弗界。
但他也承認,這種熱潮,可以帶動學術「影響力」,進而提高REF學術評鑑積分嗎?這其實挺難證明的!就像曼徹斯特大學物理系的Brian Cox教授,簡直就是電視名人了,讓曼大物理系申請入學成功率變得很低,但是對於學術或政策的影響,真的是很難找到直接證據,除非每次有人找學術人員背書或諮詢時,都得出具書面證明,要不然這真的是很難界定的模糊的地帶。當然,這又離我更遠了,根本是不太可能吧!
在前兩位講者演講的過程,雖然感覺到他們的「境界」很高,但我還是全程專心地做筆記。而我旁邊的先生,只帶一張印著滿滿字又皺皺的紙,又沒帶筆;一會他向右邊的先生借筆作筆記,一會兒又像我借筆寫幾個字,好像很不專心似的。沒想到,他竟然是第三位講者!
這位藝術系的老師,則是參與廣播媒體的專家了。因為受邀去電台談有關古典音樂的題目而「入行」;雖然他對古典音樂沒有涉略,但當時也硬著頭皮去參加錄音了。沒想到「一試成主顧」,而後大家就陸陸續續邀他來做節目了。就像我常看的節目主持人Simon Reeve,原本研究中東歷史,某次受邀提供製作節目的資料,而後就被「相中」,陸陸續續的製作節目,成為專業的主持人了。
不過,這位藝術系的老師也指出,要到電台做節目,跟到電視台做節目一樣的具有挑戰性,「調性」要對,因為媒體並不是教室,做節目也不是講課,一定要簡要、明白、有故事性!特別是要有好的「關係」,電台主管都是靠自己的人脈找人來做節目,要不是有認識人,是絕對不會有機會的。所以,他鼓勵大家,即使是要談自己不熟,或非自己領域的題目,也不要拒絕,不要放棄機會。
也許是廣播工作的訓練吧,這第三位講者的台風是我最欣賞的。雖然沒有投影資料,但口齒清晰、內容簡潔明瞭,又言之有物,真的是挺令人佩服的。原來他剛剛跟我借筆,就是要把前兩位講者所提過的內容刪節、重整,挺有效率的!我想,撇開英語能力不談,我應該也比較適合做廣播媒體的溝通吧。只是,我的研究可以涉及到的廣播族群,可能太少了。要不然,真的就是要講一些非我領域的事了。
學校也特別請了Open University播放主管及參與Open University節目製作的老師來談如何運作,利用媒體來達到大眾教育學習的目的。我對Open University的節目非常孰悉的,因為我常看的電視節目都是BBC的紀錄片,休閒之餘還可以增廣見聞,甚至學習英文,何樂而不為呢?最後學校的政策關係部,也派主管來談如何跟政治人物打交道,這真的就很「政治」了,這個領域的層次,就是我望塵莫及的程度了。當然,學校也宣傳了一下巨資興建的錄影訪談室;我也只能說,希望有幸,能有一天可以用到罷了!
這年頭,學術人員要搶研究經費、搶發表機會、搶文章排名、現在還得要搶頭條新聞、爭引響力,這也真的是太辛苦了!只能說,要端好學術飯碗,真不簡單呀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