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花了一整天在教會參加崇拜口譯人員的訓練,雖然是週末,但我也是要「排除萬難」來參加的。我一開始的動機,是想試著在這個教會找到一點「目標」;因為語言的關係,我始終覺得和這個教會格格不入,如果可以「奉獻」一些時間、心力給教會的活動,應該更有參與感吧?當然,我也希望可以學一些「第二專長」;雖然一直覺得教會的口譯水準很差,但是因為自己沒有參與,也不好批評;若是可以幫忙改善品質,也算是件有意義的事吧?
今天的活動是由牧師開場、國良和凱爾主持;一整天下來,多半是「練習」。不過,可以感覺到國良很用心地準備,很多內容應該是累積了他多年的經驗,這些努力是很令人感動的。我從中也重溫了「公開演講」的一些技巧,還算是有些收穫。至少,過去我還曾得過「最佳演說」獎,而我訓練過的學生們,也有得過「最佳演說」獎的!
不過,整體而言,我並不享受今天的整個過程。首先,雖然這是「教會崇拜」為主的口譯訓練,年輕的學生們表現得很反差,不是太「矜持」,就是「愛現」、太「激情」了;我並不認為可以完全靠對上帝「熱情」來感動大家,技巧和正確性才是最重要的,要不然就會淪於「矯情」及做作!這可能是國良認為要「鼓勵」初學者比較重要,但我想還是要讓大家有一些正確的訓練。譬如說,要翻譯之前,現訓練「朗誦」吧!如果連朗誦都做不好(話都講不好,怪腔怪調,發音不準),談什麼翻譯啊!而以前,我參加過的「公開演講」訓練,也都是由讀稿或讀小抄開始的呀!
另外,整個內容還是很「歧視」華語,大家還是很自然地說廣東話。雖然我很想投入,但是聽一整天粵語下來,真的是很累到想罵人(國良還曾經說過不能因語言而歧視,結果呢?)。而大家好像覺得只要會說華語就好了,一點都不注重「精準度」,翻成的華語,讓我聽得更累;下午開始,我的頭痛又發作了。更何況,我真的看不出來教會有需要我服事的地方;大多數的口譯都是以粵語為主的需求,不是由粵語翻華語,就是粵語翻英語,英語翻粵語。依照以翻譯成母語為最佳的原則,我只能由英語翻成華語,而這項需求,其實在這個教會是微乎其微的;更不要說是由華語翻成英語了。
最後結束的調查表,更是讓我非常失望,原來訓練真的不是太重要,重要的是有沒有「受洗」,及是不是教會的「會友」。原來想要奉獻服事的人,還要有政治正確性啊!原來我還是太一廂情願了呢!這讓我想起為什麼母親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,但自結婚、脫離原生家庭後,就不再去教會的原因;雖然她不願多提,但不免還是會讓我知道教會一些比「奉獻」的「黑暗面」及不公平的地方。雖然教義說的很完美,但母親的「反骨」,還是受不了這種「矯情」。
我當然曉得,這些觀察也是社會常態;教會也不過是社會的縮影而已,一個教會的興衰,主事者的遠見及宏觀非常重要。而至於參不參與封閉的教會活動,也是在我一念之間罷了,所以我也不會太失望;畢竟,期望不大,就沒有太多失落感。我想,還是多花點時間在自己的專業及自我成長上努力吧!至少,今天的自我評量,我還是認為自己有發展醫療口譯專業的潛力的!
留言列表